歲月不居,韶華如駛。轉眼間,我來到普洱市和平鎮麻洋村已近兩年。初到麻洋村時,我懷揣著對基層工作的憧憬與期待,也帶著幾分青澀與懵懂。那時的我,面對瑣碎繁雜的駐村工作,常常感到手足無措,甚至有些失落。如今回首,那些曾經的迷茫與困惑,都已化作成長的養分,讓我更加篤定與從容,不斷在這片古茶飄香的土地上,寫下不負時代、不負人民的青春詩行。
“起”于初心,以滾燙赤誠扎根鄉村沃土。從范仲淹“先天下之憂而憂”的襟懷,到鄭板橋“一枝一葉總關情”的牽掛;從焦裕祿“拼上老命大干一場,決心改變蘭考面貌”的無私奉獻,到黃文秀將青春與熱血奉獻給百坭村的無畏擔當……當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我們手中,我們便沒有理由不俯下身去、沉下心來,扎根鄉村,為這片土地傾盡全力。兩年前,帶著這樣的信念,我踏入麻洋村,成為村主任助理。初來乍到,我常因瑣碎的駐村工作而迷茫。統計表格、走訪農戶……這些“小事”與我憧憬的“大事業”相去甚遠。直到一次,我蹲在田埂邊聽農戶講述旱季的焦慮,看他黝黑的手摩挲著稻穗,我忽然明白——基層的“無字書”里,每一頁都寫著“民生”二字,“零碎事”背后,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,是村民們的切身利益。只有真正熱愛基層事業,懷揣著“把百姓的事當自家事”的真心,把自己扎進泥土里深耕細作,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。
“承”繼榜樣,以躬身之姿踐行為民宗旨。在麻洋村這片熱土上,榜樣如繁星點點:村“兩委”干部們對每一條鄉間小道都爛熟于心,穿梭于田間地頭,為村民排憂解難;駐村第一書記奔走于農戶家中,深入了解群眾需求,為村莊發展出謀劃策;致富帶頭人王哥學有所成,帶著新技術回到家鄉,指導農戶創業,帶領大家共同致富……我如同一株渴望成長的幼苗,不斷從他們身上汲取養分,茁壯成長。跟著村干部們走村串戶時,他們教我“跟村民說話要蹲下來”,于是我學會了在田埂上和農戶們并排坐著,聽他們講收成的苦與樂;看著第一書記整理檔案,他告訴我“紙上的數字一定要真實反映農戶情況”,于是我捧著材料一戶一戶仔細核實,腳步也踩得更實。他們的言傳身教,讓我在基層的道路上不再彷徨,逐漸地,我能處理和獨立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多,我也走過了一個又一個“百日”。
“轉”變角色,以勤勉之勁提升履職能力。初入基層時,我帶著書本上的知識和滿腔熱情,以為能夠大展拳腳,卻沒想到實際工作遠比想象中復雜。記得有一次,村里要統計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,我按照在學校學到的統計方法,精心設計了一份表格,可村民們看著直搖頭,根本不懂怎么填寫。那一刻,我意識到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。于是,我主動向村干部請教,學習他們的工作方法。在他們的指導下,我重新設計表格,用最樸素的語言和最簡單的格式,讓村民們一看就懂。后來,在調解宅基地糾紛時,我不再硬搬法條講道理,而是拉著雙方坐在院子里,聽他們講述祖輩的交情、鄰里的互助,用情感與智慧化解矛盾。這些經歷讓我深刻明白,基層不僅是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,更是一場漫長的修行。只有不斷突破自己,迎難而上,在“多坐百姓熱炕頭”的過程中褪去青澀,在“敢接燙手山芋”的歷練里長出筋骨,才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屬于自己的深刻足跡。
“合”力攻堅,以團結協作蹚出發展新路。麻洋村的茶園總在晨霧里泛著綠,茶葉是這里的支柱產業,可品種老化讓農戶們一年忙到頭也攢不下幾個錢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了解到一種合適的新茶葉品種,便與村干部商議改良品種,助力產業發展。然而,當我們將想法告訴村民時,卻遭到了質疑,大家擔心新品種不好,一年的辛苦白費。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,我們決定先在幾戶村民的地里試驗種植。試驗期間,我和村干部們定期去茶園查看,細致觀察茶葉生長,從施肥、澆水到病蟲害防治,每一個環節都不放過。經過近兩年的努力,試驗成功,新品種茶葉發出了嫩芽,產量高、品質好,價格也翻了一番。村民們看到收益,紛紛主動要求改種。我們趁熱打鐵,組織多次技術培訓,邀請專家現場指導,確保每個村民都能掌握種植技術?,F在,村里的茶葉產業煥然一新,村民們的致富前景一片光明。我望著這一切,忽然懂得基層工作從不是單打獨斗的凱旋,而是要把干部的腳力、群眾的心力擰成一股繩,在“你幫我搭把手,我為你出份力”的默契里,讓鄉村振興的希望在共同耕耘的土地上蓬勃生長。
兩年,說長不長,不過是茶樹兩次抽芽;說短不短,足以讓一個人脫胎換骨。曾經有人問我:“駐村苦不苦?”如今,我終于可以堅定而自豪地回答:苦的。但苦里能釀出甜,就像這漫山遍野的古樹茶,入口澀,回甘卻長。我知道,我仍是那株在風雨里成長的禾苗,但腳下的土地已給了我深深扎根的勇氣。未來的日子,我定會緊握那支為民服務的筆,在麻洋村的田埂上、茶園里、農舍旁,書寫更多飽含真情的詩行。(鎮沅縣紀委監委選調生 李祎穎 || 責任編輯 王文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