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一場夜雨初歇,微風輕拂金湖,薄霧中城市漸醒。我站在個舊市紀委監委大樓前,下意識摸了摸胸前工作證。
九年前,我同樣摸著工作證走進屏邊縣融媒體中心,那時證上印著“見習記者”。如今,作為個舊市紀委監委宣傳部年長的“新兵”,我從地上積水倒影里瞥見了那個熟悉又陌生的自己。
九年的記者生涯,在我骨子里刻下了四個職業習慣:對時效性的追求、對真相的偏執、對現場的渴望、對文字的敬畏。這些曾讓我引以為傲的“老本”,在紀檢監察宣傳戰線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首次撰寫短視頻腳本,我習慣用新聞導語開篇,領導提醒道:“紀檢宣傳不同于新聞播報,政策性、嚴肅性最重要。需吃透政策、把握形勢,深耕細作。”此言讓我頓悟自身短板:紀檢監察知識的缺乏,我得學理論、學政策、學紀法。
以前在新聞戰線時,我像獵豹般追逐突發事件:在滇越鐵路人字橋上拍攝過“中國好人”楊有光,在抗疫前線拍過醫護人員臉上的勒痕,行走20多公里山路拍攝過大圍山巡護員的一天,也拍攝過老百姓農作物豐收時的喜悅……那些鏡頭里,有悲歡離合,有為了生態奮斗的腳步,更有人間大愛。如今,我的鏡頭對準了“沒有硝煙的戰場”,這里沒有“新聞價值”的權衡,只有紀律底線的堅守。
那天,我在筆記本上寫下:“紀檢宣傳的鏡頭,要有溫度,更要有尺度。”
站在職業生涯的第二個起點上,我常常想起屏邊縣融媒體中心一位老師說的話:“記者最好的作品,是讓自己成為時代的注腳。”如今,我依然在用鏡頭和文字記錄時代,只是取景框從社會百態聚焦到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。
前幾天整理舊物時,翻出的2017年采訪手記本上還寫著新聞拍攝要點。而今,我的筆記本里寫上了新修改的監察法措施使用解讀、程序審批等業務知識。這種對比讓我突然明白:無論是追逐現場的記者,還是守護紀法的紀檢監察干部,我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守護著同一片土地,只是前者貼近新聞真相,后者捍衛紀律尊嚴。
窗外的小雨又開始淅淅瀝瀝,新一篇稿子已經在撰寫。作為紀檢監察戰線上的新人,九年積淀的新聞理想,正在與紀律要求碰撞出新的火花。我想,當某天,我撰寫的某篇稿件能讓一個家庭筑牢清廉家風有所助益,那便是對這雙重身份最好的詮釋——因為宣傳,從來不是冰冷的條文宣講,而是讓紀律的光,穿透歲月的迷霧,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。(個舊市紀委監委 李關偉 || 責任編輯 王文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