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開手機相冊,最新一張是上周在興隆村拍攝短視頻時的畫面:鏡頭里,村民們圍著小微權力公示欄熱烈討論,陽光灑在他們臉上,也照亮了欄上“每一分錢都要明明白白”的黑體字。這是我從事紀檢宣傳工作的第五年,從當初對著宣傳稿反復修改卻摸不準方向的“新手”,到如今能扎進田間地頭找素材、聽心聲的“老兵”,每一步腳印里,都藏著對紀檢宣傳工作越來越深的敬畏與熱愛。?
剛入職時,我總覺得紀檢宣傳寫稿都是“規范流程”“強化監督”這類專業術語。第一篇關于村級“三資”監管的稿子,盡管反復修改還是被部長打回:“群眾看不懂,宣傳就成了‘自說自話’,沒意義。”后來跟著前輩去村里,見老紀檢監察干部蹲在田埂上,用“誰家補貼沒到位、找誰查賬”的家常話講政策,村民聽得頻頻點頭。那天我才懂,紀檢宣傳的“根”在群眾里。?
那以后,跑一線成了我的工作習慣。我背著相機跑鄉鎮進村子,鏡頭里記下了不少難忘的畫面:山村里,村干部把廉潔家風編成苗族山歌,調子一唱,村民們跟著哼,不知不覺就把“守規矩”記在了心里;社區廣場上,大爺大媽自編自導的“清風吹得石榴紅”快板,把“侵占集體資產”“吃拿卡要”這些“微腐敗”的危害,說得直白又好記;企業車間、街邊小商店里,經營者拉著我念叨“現在辦事流程透明多了,又快又好”……這些帶著煙火氣的素材,成了我筆下最打動人的內容。有次寫一個街道村務監督“八上”工作法的報道,沒想到刊發后,好幾個村(社區)的干部專門來取經。那時候我真切感受到:紀檢宣傳不只是傳遞聲音的“傳聲筒”,還能成為推動工作的“催化劑”。?
這些年,黨員群眾的接受習慣在變,我們的宣傳形式也跟著“迭代升級”。最初主要靠報紙、網站登文章,后來試著把紀法知識融進短視頻、情景劇、漫畫里。記得拍“TA在你身邊”紀法宣傳視頻時,為了避免“說教感”,我們在辦公室頭腦風暴:怎么把案例講得不枯燥?怎么讓觀眾看完能記住“紅線不能碰”?還四處搜羅同事、社區居民里有表現力的人當演員,腳本改了又改,連鏡頭里的道具都反復琢磨。視頻發出去的第二天,后臺就收到留言:“看了視頻,我才知道原來這么干是違規的,以后肯定注意!”每次收到黨員群眾說“看懂了”“記住了”的反饋,就覺得很值。?
今后,我會“蹲下來”繼續把廉潔聲音送到街頭巷尾,讓清風正氣慢慢浸潤人心,這是我作為紀檢宣傳人的承諾,更是刻在心里的使命。(蒙自市紀委監委 徐雪 || 責任編輯 王文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