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保山施甸縣姚關鎮有一處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,叫清平洞,是明代著名將領鄧子龍當年在抗擊外敵入侵時居住過的地方。
鄧子龍(公元1528—1598),字武橋,號大千,江西豐城人,是明朝的抗倭名將。
戎馬倥傯 保邊衛民
鄧子龍出生于江西豐城一個堪輿世家,10多歲便走南闖北,靠著給人看地擇基,收入可觀。可鄧子龍并不想一輩子就這么過去,在給人看風水謀生的同時,他用心習文練武,希望能改變命運。
后來鄧子龍遇到了因反對嘉靖皇帝信道而被罷官的大儒、嘉靖八年狀元羅洪先并拜他為師。
3年后,鄧子龍考中武舉人,因其足智多謀、驍勇善戰,頓時名聲大噪。隨著東南沿海倭患愈演愈烈,鄧子龍奉命赴前線作戰。在首次交戰中,鄧子龍就親斬倭寇兩名,生擒一人,立下大功。此后,他多次參與剿匪緝盜,逐漸成長為明代后期著名的軍事將領之一。
萬歷十一年(公元1583),外敵侵犯云南,鄧子龍當時正在湖南武靖參將任上,奉命率部疾馳云南。作為全軍先鋒,鄧子龍一到保山就積極組織筑城建哨。彼時,原木邦宣慰司首領罕進忠正在保山,外敵與罕進忠有仇。為了討好外敵,有將領建議鄧子龍將罕進忠交給外敵,相信外敵會投桃報李,識相撤退,但鄧子龍斷然拒絕。其強硬的態度讓駐守保山的明軍將士多了死戰到底的決心。
姚關之戰中,鄧子龍等人猶如神兵天降,大破進犯的外敵。
萬歷年間,朝鮮王朝遭遇日軍入侵,向明朝求援。鑒于此前鄧子龍在抗倭諸戰中立功,萬歷二十六年(公元1598),明朝皇帝特命其恢復副總兵銜,以南方水師副將的身份隨名將陳璘赴朝參戰。這時,鄧子龍已經70歲高齡。這位戰功卓著的老將軍一生清廉,上任時竟連路費都拿不出來,只能四處借款,承諾打贏后領了賞再還。在露梁海戰中,鄧子龍勇猛不減當年,殺敵無數。不幸的是友軍的船誤將火器投到了鄧子龍的船上,因船起火,日軍趁機反撲,鄧子龍力戰而亡,最終日軍幾乎付出了全軍覆沒的代價才逃回日本。
文武雙全 清風勁節
鄧子龍不僅武藝高強,戰功卓著,還善書法、好吟詠,著有風水說、陣法直指和橫戈集等。戍滇期間,他在保山易羅池修建了濯纓亭(現稱為湖心亭),并題寫對聯:
百戰歸來,贏得鬢邊白發;
千金散盡,只余湖上青山。
這副對聯如今仍掛在亭中,人們茶余飯后到這里欣賞湖光山色的同時,紛紛緬懷這位保家衛國的英雄。
在重文輕武的明朝,文官都看不起武將。身為兵科給事中的徐觀瀾常以書法自詡,因妒忌鄧子龍書法出眾,不管鄧子龍如何浴血奮戰,徐觀瀾總是抹黑造謠。鄧子龍殉國后,徐觀瀾聯合言官誣告他“吃空餉”“畏敵不前”,要求朝廷追加處罰。鄧子龍的債主們也聞訊趕至軍營,奪走遺物中僅存的幾十兩銀子,致其靈柩無錢歸葬。
前線將士們整理鄧子龍的遺物,僅發現幾件粗布衣服,最值錢的物品為一條“金鑲犀帶”,總值不足百兩。朝鮮官員記錄其軍帳“無奢華器用”,印證其一生清貧。
浙軍將士憤而整理《家人旺八續報》,詳細登記遺物清單,經總督邢玠等人力證,終駁斥徐觀瀾等人的誣告。萬歷帝追贈其為都督僉事(正二品)。
鄧子龍屢遭構陷而初心不改,終以遺物清單自證清白。其實他早年就曾被劾“貪腐”。萬歷六年(公元1578),鄧子龍任浙江都司時,因在岳飛廟題詩“諸葛雖生蜀亦亡,將軍不死宋還滅”被指“妄議國事”,又遭江西巡按陳世寶誣告貪腐。萬歷帝裁定:“子龍既智勇可用,著納贖還職,遇缺推用。”未坐實罪名。
抗倭將領鄧子龍一生未置田產,無蓄私財,與同時期克扣軍餉的將領形成鮮明對比。(高海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