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自鳳慶縣城啟程,行至瀾滄江畔,一層薄紗似的云海漫在江面,南岸的小灣鎮便在這云蒸霧繞里若隱若現。走進該鎮蠶繭收購站,恰逢這季蠶蛹收購首日,蠶農們早已忙碌開來,抽檢、過秤、開單……流水線的作業聲里滿是豐收的喜悅。
“現在技術指導和政策幫扶越來越精準,蠶農們的收成比之前高了很多。”見到來訪的紀檢監察干部,該鎮產業發展和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說道。如今,小灣鎮已發展為蠶桑產業覆蓋7個村民小組289戶的生產大鎮,成為鳳慶縣蠶桑產業發展的典范。
可就在前兩年,臨滄市委第三巡察組在巡察時發現,小灣鎮桂花村的蠶桑產業正面臨幼蠶成活率低、群眾養殖動力不足等問題。
為了幫蠶農們解決難題,縣紀委監委立足職能職責,以“監督護航產業”為核心,通過“室組地”聯動機制,打響產業振興突圍戰。一方面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和蠶桑公司的技術人員,手把手教蠶農消毒防疫、科學控溫;另一方面緊盯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,督促鎮里和村里把育蠶補助、技術扶持等政策精準送到養殖戶手里。
在鄉鎮黨委積極協調項目、推進桂花村飼育點技術服務改良建設時,針對產業發展中的資金監管痛點,縣紀委監委充分發揮鄉鎮紀委一線“探頭”和村務監督委員會近距離監督優勢,全程跟蹤督促,緊盯資金撥付、使用、核算全流程,嚴防擠占挪用,同時充分運用小微權力“監督一點通”平臺,將飼育點建設資金使用情況、項目進度等信息實時公開,通過“線上監督+線下核查”模式規范農村“三資”管理,確保每一分項目資金都用在刀刃上,切實轉化為蠶農增收的實效。
“政府會定期組織我們到縣上參加培訓,我學了不少養蠶的技能,現在不光自己會養,還能帶著大家一塊兒把蠶養得更好。”正在收購點忙碌的桂花村桂花黨支部書記打開了話匣子,去年以來,桂花村共養殖蠶1400多張,產值近260萬元,為村集體經濟創收5萬多元。
小灣鎮蠶桑產業的蝶變,正是鳳慶縣以特色產業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的生動縮影。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氣候條件,該縣在總結小灣鎮“監督+服務”實踐經驗的基礎上,持續深化“村黨組織+合作社+企業+群眾”的發展模式,推動蠶桑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“富民產業”“振興產業”。據統計,2024年全縣蠶桑種植面積達1.03萬畝,共有養蠶戶1013戶,飼養蠶種8890張,產值突破1901萬元。
“鄉村要振興,產業是基石,監督是保障。”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,將持續聚焦特色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堵點,以精準監督掃清產業發展“障礙”,讓清風正氣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。(施建琴 || 責任編輯 王文錦)